:::
活動花絮 》輔導原理與實務:情緒自我覺察與自傷防治
輔導原理與實務:情緒自我覺察與自傷防治

活動紀實

壹、依據

教育部114年1月2日臺教學(四)第1130134706號函辦理。

貳、目的

讓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員瞭解輔導的內涵,進而提供學生相關資源及輔導支持。

參、辦理單位

一、主辦單位: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二、承辦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肆、時間、地點及參加對象

  • 時間:114年7月10日(星期四)09:00-16:10。
  • 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
  • 對象:高雄鑑輔分區、屏東鑑輔分區及臺南鑑輔分區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依報名先後次序錄取,惟新進輔導人員(資源教室輔導老師到任未滿1年者,請於報名時備註說明)可優先錄取。若尚有名額,將依序錄取其他鑑輔分區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名額60人。

伍、活動內容

  • 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副部主任洪琪發醫師,本研習旨在讓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員瞭解輔導的內涵,進而提供學生相關資源及輔導支持。本次研習共有64人報名參加、錄取64人、實到59人。
  • 第一堂課洪琪發醫師針對大學生常見的情緒與行為障礙進行分享,內容涵蓋衝動控制、飲食障礙、憂鬱以及各類成癮行為等,並指出這些問題常與個人的家庭背景及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接著,洪醫師說明在臨床上診斷精神疾病的判斷標準,包括症狀的多樣性、持續時間較長、能力的退化,以及是否出現自傷或傷人的意圖與行為,並分析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成因,從個人體質、童年創傷經驗,到外在的支持系統,都可能成為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
  • 第二堂課洪醫師分享各類精神疾病的成因與特性。首先,思覺失調症的主要成因多與基因相關,典型症狀包含幻覺、妄想、脫序語言及行為等,能透過抗精神病藥物、針劑及心理治療來治療;雙向性情緒障礙症的主要成因中有80%源自於基因及環境壓力,其症狀包含情緒高昂、易怒且持續時間通常超過一周以上,而治療方式包含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藥物及心理治療;憂鬱症患者的成因涉及基因、血清素與生活壓力等多重因素,典型症狀包含憂鬱情緒、睡眠障礙、對事物失去興趣、食慾改變及自殺意圖等。憂鬱症好發於中年,治療方法包含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此外,亦可透過放鬆技巧、運動、飲食及社會支持等面向來鼓勵患者自助。洪醫師強調越了解疾病才能更有效的幫助患者。他提到,治療過程應持續監控藥物使用、鼓勵病人規律服藥、參與心理治療,以促進康復。透過以學生為中心的輔導策略能與學生維護關係,獲得正確的資訊,並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治療策略。
  • 第三堂課洪琪發醫師分享會談技巧及與學生建立關係的秘訣。會談過程中,能透過了解學生成長史,來發現讓學生困擾的癥結點,並共同討論處理方式、展現同理。洪醫師提醒與會人員,在與學生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應主動聆聽學生的語言及非語言溝通,並提供具體回饋。同時,要讓學生看到新的生活型態能帶來的正面效益。接著,洪醫師進一步探討自殺及自傷的議題,分享誘發自殺企圖的情境,當學生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曠課、菸酒成癮等,就可能是潛在的警訊,可以透過溝通和轉介來預防青少年自殺。
  • 第四堂課洪醫師強調透過讓學生與環境連結,並增加社會參與與互動,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支持與社會資源。在醫院的自殺防治工作中,應注重安全的防護措施,同時要重視自己的情緒問題、適時求助並適當調適壓力。最後,洪醫師提到可以透過發展因應策略、加強自我效能、提升社會支持等方式來加強心理資源可近性並促進學生的心理韌性。洪醫師也提醒與會者可以透過創造安全及包容環境、認識精神疾病、與校內外資源連結、及時轉介及練習自我照顧等方式來面對學生的情緒,從而有效達成自傷與自殺防治。
相關檔案
Image_0
 
Image_1
 
Image_2
 
Image_3
 
Image_4
 
Image_5
 
Image_6
 
Image_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