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依據
教育部114年1月15日臺教學(四)第1140002919號函辦理。
貳、研習目的
一、提升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對情緒障礙及自閉症之協助策略知能。
二、透過實例分享,增進資源教室輔導員對情緒障礙及自閉症學生輔導經驗之瞭解。
參、辦理單位
一、主辦單位: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二、承辦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肆、時間、地點及參加對象
一、 時間:114年6月30日(星期一)09:00-16:10。
二、 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
三、 對象:全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及身心障礙學生職涯輔導人員依報名先後次序錄取,惟新進輔導人員(資源教室輔導老師到任未滿1年者,請於報名時備註說明)可優先錄取。
伍、活動內容
一、 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身心精神科主任章秉純醫師擔任講師,旨在提升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對情緒障礙及自閉症學生的醫療知識與理解,強化跨領域溝通能力,並提升情障與自閉個案之輔導成效與應對策略。課程設計以醫療實務結合教學現場常見問題為主軸,協助輔導人員掌握精神疾病、藥物治療、自傷行為與心理支持等核心概念,並促進多面向的思考與省思。此研習課程辦立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共有48人報名參加、錄取48人、實到45人。
二、 第一堂課由章秉純醫師主講,課程開場即邀請與會輔導員分享實務經驗,並針對「疾病成因與醫療知識」進行回應,指出情緒與行為問題往往涉及家庭與學校等多重因素。醫師以人類演化與腦神經運作為切入,說明大腦處理情緒與訊號的方式,並指出自傷行為可能是個體試圖以外在痛覺蓋過內在反覆的負向情緒訊號。課堂中運用「恐龍尾巴」、「細胞合作」等比喻,強調神經傳導與情緒的社會功能,也說明人工智慧與人腦運作邏輯的異同。醫師指出,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缺乏病識感而中斷服藥,建議使用長效針劑以提高穩定性,並重申「尊重、友善、包容」的重要性。此外,課程也探討邊緣性人格與憂鬱症中自傷行為的差異、自殺風險指標、以及毒品管制與社會標準的形成。最後,醫師引導教師反思「標籤化」與「疾病定義」的社會意涵,提升教育現場對學生心理狀態的理解與因應能力。
三、 第二堂課中,章秉純醫師指出現代醫學的研究方法一致,因此精神科醫學亦可與其他科別類比,並提及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思考歷程仍難以預測,相關腦部研究仍在持續進行。針對自殺防治,醫師強調應避免發生不可逆的結果,並說明若個案堅持自殺,外界干預有限,唯有提升早期辨識與支持系統才是關鍵。課程亦探討ADHD未治療所可能引發的反社會行為與人格偏差,呼籲重視定期服藥對個體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對於拒絕治療之個案,醫師強調應尊重其自主性,並指出強制住院僅為最終手段,可能導致個案對醫療產生排斥心理。此外,課程說明衝動行為受神經生理控制,責備反而可能造成挫折與動機喪失。醫師亦介紹夢的形成機制,指出夢境常反映潛意識中的恐懼與慾望,建議可透過科技工具進行初步探索,作為了解自身內在狀態的輔助方式。
四、 第三堂課中,章秉純醫師說明副交感與交感神經在情緒調節中的功能,並進一步探討躁鬱症的診斷與治療挑戰。躁鬱症具有週期性特徵,個案在穩定期常無病識感而拒絕治療,在躁期則可能情緒高亢、注意力分散、參與過多活動、過度消費,導致生活失序。醫師提醒,治療躁鬱症需重視預防及藥物使用風險,特別是抗憂鬱藥可能誘發躁症,需謹慎評估。課堂中亦與教師討論多重人格障礙之生心理成因,並介紹詐病與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說明有些個案藉病人角色尋求關注或照顧,強調應理解其背後需求,不應僅以經濟因素判斷,需從多元面向切入協助。
五、 第四堂課中,章秉純醫師以細胞凋亡與癌症異常增生為比喻,說明憂鬱症患者欲結束生命的心理機轉,強調自殺行為常源於深層痛苦。課程說明憂鬱症常見症狀,包括失去興趣、情緒低落、食慾與睡眠異常等,並指出躁鬱症躁期可能伴隨精神症狀,而鬱期則否。醫師提醒,應釐清個案對藥物副作用的認知,避免因誤解導致拒藥與行為脫序。課堂亦探討社福資源分配的困境,呼籲輔導人員應以溫和且堅定的同理支持個案,協助其跳脫退化行為的惡性循環。此外,醫師針對自閉症光譜疾患(ASD)進行說明,指出其核心特徵與社交需求,並強調適度挫折有助於自閉症學生的健康發展與社會適應。
六、 最後問答環節,與會教師踴躍提問,章秉純醫師亦針對現場提出之疑難個案、診療經驗與輔導困境進行回應與補充,內容涵蓋藥物副作用與順從性、自閉症學生的溝通特徵、躁鬱症的早期辨識及家庭因應策略等,現場互動熱絡,促進醫療與教育現場的經驗交流。整體而言,本次研習對輔導人員提升臨床敏感度與學生支持策略具有實質助益,亦為未來建立跨專業合作機制提供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