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依據
教育部114年1月15日臺教學(四)字第1140002919號函辦理。
貳、目的
1. 提升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對情緒行為障礙之基礎認識、醫療處遇知能。
2. 透過個案分享,強化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員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協助策略。
參、主辦單位
一、主辦單位: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二、承辦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肆、時間、地點及參加對象
一、時間:114年5月1日(星期四)09:00-16:10。
二、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
三、對象:高雄鑑輔分區、屏東鑑輔分區及臺南鑑輔分區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依報名先後次序錄取,惟新進輔導人員(資源教室輔導老師到任未滿1年者,請於報名時備註說明)可優先錄取。若尚有名額,將依序錄取其他鑑輔分區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名額60人。
伍、活動內容
-
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堅美身心診所院長林志堅醫師擔任講座,旨在提升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對不同的情緒行為障礙之基礎認識以及可如何執行正確的醫療處遇;以強化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員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的協助策略。林志堅醫師具有相當豐富資歷,同時任職為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科特約醫師、台中市及彰化縣特殊教育諮詢委員,以及兒青精神醫學專科醫師暨學會理事等。此研習課程辦立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共有48人報名參加、錄取48人、實到42人。
-
第一堂課林志堅醫師首先講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鼓勵老師培養正確的知識,以及運用適時的方法及技巧,同時具備耐心及關懷,以利準確判斷學生是否各方條件符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面對此類情緒行為學生,家庭、學校及醫療三種同時兼具相當重要的角色,才能共同提出最佳處方。人類大腦的皮質發展會隨著年齡成長而有所改變,ADHD患者不成熟的大腦發展與正常發展大腦有顯著差異,例如前額葉發展不足也會在行為上展現出過動,注意力不足等行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必須經過兒童心智科、兒童精神科醫師經過長時間診斷,並配合家長觀察等形式進行診斷,必須是在12歲前發病,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場所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傷害,不是發展性疾患、精神疾病所引起的。ADHD孩子容易導致學習表現不穩定、難以學習規律的行為、人際關係不佳等狀況,此外,ADHD經常伴隨的共病有(1)學習障礙:約有1/5~1/3的ADHD學生可能伴隨學習障礙。(2)情緒困擾:ADHD孩子同時合併有其他心理疾病的比率約50%,尤其容易出現憂鬱、焦慮、情緒調節困難等問題。(3)行為障礙:包含對立違抗行為障礙、違規行為障礙。(4)抽搐、妥瑞症。(5)動作協調障礙:大部分在精細動作、手腳協調性、四肢平衡感等方面出現困難。(6)睡眠障礙。(7)自閉症類群障礙(亞斯伯格)。(8)過敏性疾患: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然長大後大腦發育完全,的確會減緩症狀,但滿18歲仍有1/3人有症狀,延誤治療會使親子關係緊張、衝突增加,小孩易誤交損友,迷失人生方向,導致成年後的社會問題,期望建立支持ADHD病患的社會網絡與治療模式,但現實狀況較令人擔憂。最後,講師以名人,如愛迪生、費爾普斯、亞洲貓王唐嘉鴻,分享ADHD的優勢能力,並鼓勵大家發展ADHD學生的潛能。
-
第二堂課林志堅醫師主要針對「治療」方面進行說明,分享英國的文獻報告,強調健康照護者需要有足夠的訓練,且藥物需符合患者的需求。藥物治療對改善注意力專注度有明顯的成效,促進大腦額葉多巴胺活性,血液循環與葡萄糖代謝,常見的藥物有利他能錠、力長能持續膠囊、專思達長效錠,然而藥物可能伴隨的副作用包含抑制食慾、睡不著、焦躁不安或體重減輕,副作用與個人體質有很大的關係,林醫師建議不要和學生討論「藥物」的問題,請學生自行去與主治醫師討論較為妥當。家長對於ADHD藥物的疑慮包含是否為安非他命,林醫師提到安非他命和ADHD藥物都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日常生活中的咖啡、茶葉也都屬於神經興奮劑;另外,也有家長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讓小孩長不高,長期追蹤觀察研究顯示,藥物治療不會影響生長發育,成年後的身高有統計學的顯著差異。接著,林醫師分享憂鬱症及躁鬱症的協助策略,先分享「壓力反應階段」的理論,分成(1)警告反應期:壓力激起生理反應,幫助個體有效行動,並做好因應壓力的準備。(2)抗拒期:準備「戰鬥」、「逃離」反應。(3)衰竭期:壓力持續時間長或強度太大。壓力反應分成「Flight」(逃開,然而壓力通常是逃不開的)、「Fight」(正面迎戰,然而資源有時會欠缺)、「Freeze」(動彈不得,難以克服)。接著說明憂鬱症患者的心理狀態,青春期為憂鬱症的好發時期,學生有憂鬱狀況時較少與父母提及,多與朋友分享,然而朋友能給的建議不一定適切,因此輔導中心的協助顯得尤其重要。另外提到躁鬱症,是為雙相情緒障礙症,會出現極端情緒狀態,分為躁、輕躁、鬱、輕鬱,躁症常見狀態有長時間感到亢奮、睡眠需求減少、思緒飛躍、以為自己有超能力、誇大等,鬱症常見的狀態有幻聽、感到疲憊、失去活力、容易有無價值感、自殺意念等,導致躁鬱症的因素包含遺傳、兒童創傷,躁鬱症患者容易共病心肌梗塞、心衰竭,通常以生活習慣不佳有關,也會有心血管疾病、癲癇、代謝有時常因服用藥物及不良生活習慣的原因出現問題,身體疾患容易導致躁鬱症患者在接受治療上更具挑戰,因此不可輕易忽視,最後林醫師推薦台灣精神醫學會上「躁鬱症的20堂課」網路資源給大家,其具備現行醫療資源的作證,讓大家更了解躁鬱症。
-
第三堂課林志堅醫師繼續探討情緒問題的多元治療及輔導策略。有效的處遇策略可分為成 (1)同理、支持的態度;(2)提供傾訴的機會;(3)評估危險性;(4)危機處理;(5)轉介就醫。林醫師強調,協助病患最初原則就是做到傾聽及陪伴,讓病患感受被理解,以達到與病患預先建立良好互信的關係。精神科醫師有時與病患之間的會談,大多著重在於許多問題發問;但在心理諮商的角度,諮商師的對談時間應佔1/3或少於1/2的比例,讓諮商者有更多機會積極訴說自己的問題。國內近年出現自殺及暴力風險的個案件數增加許多,因此危機評估及處理備受重視,更經常被運用在重度情緒障礙的個案上。有效的幫助及引導個案有好的人生觀,面對壓力可用正向的思考去變通。適當的引導,可利用(1)抒壓: 適當的抒發壓力;(2)減壓: 有效管理壓力;(3)抗壓: 增強面對壓力的整體能力最為實際。林醫師引薦董氏基金會的 “SMILE”的定義。 S代表Sleep: 每天作息規律,睡眠品質好,不胡思亂想。若睡眠品質嚴重受影響,那則探究問題源頭。M代表Memory: 回憶好的經驗,讓快樂的感覺記憶下來,增加自己的正向能量。童年經驗在同一事件上,卻因不同情緒狀況下而有不同的正向或負向解讀 (Negative distortion)。I代表Interest: 對事物保持興趣,能給自己愉悅的感覺,當有負面情緒時,也較容易轉移注意力。L代表Love: 多愛自己一點,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完美,其實自已也有其他特別的地方。可多練習自愛的能力,You desire it. E代表Exercise: 閒暇時多運動,透過運動讓思維能夠更清晰。科學證實運動可以產生腦內啡,製造快樂的情緒。與共同興趣的人一起運動,路程可以走得更遙遠。當所有可協助的心理技巧都運用上了,最後最終有效的協助即是尋求有效的醫療,以及面對治療的態度始終保持感恩的心,學習增加自我抗壓及紓壓的能力,及調整人生觀及生命態度。
-
第四堂課探討重大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Major mental disorder, Schizophrenia)。林醫師首先以國內幾起刑法案其中涉及犯罪者患有思覺失調症,最終分別被判刑無期徒刑及無罪之案例分享,但須留意,精神疾病並不是促成犯罪的主因,正面對待與接納精神病患,才能減少汙名化,使患者更願意接受醫療,促進心理健康。什麼是「精神病Psychosis」? 會產生錯亂,如妄想及幻覺、混亂無組織的言語或行為。主要病態狀態的表現是,整體現實感的缺損、缺乏病識感。「精神官能症Nerosis vs. 精神病Psychosis」的比較,現實感損傷與否、精神功能損傷不同、嚴重程度不同、及自我潛抑程度不同。林醫師再次介紹台灣精神醫學會網路上的教學影片,常見的思覺失調症又可分別四種類別: 正性症狀、負性症狀、情感症狀、認知功能障礙。思覺失調症較為偏向腦神經疾病,不同於躁鬱症、憂鬱症造成原因主要來自壓力;思覺失調症會影響思考,所以稱為Thought Disorder,例如會產生被害妄想症等幻想幻聽及行為,因此在心理諮商的治療上,思覺失調症的困難度相對也比躁鬱症、憂鬱症棘手。思覺失調症產生的原因綜觀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共同影響造成,然而生理方面中樞神經病變為最主要造成疾病的主因,沒有證據顯示心理因素單獨可造成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也被稱為早發性失智,若沒有及早發現及適時介入治療。思覺失調症是因為腦疾病,認知功能減退,與ADHD在幼兒時期發病的起因並不同。診斷的準則為,(1)特徵性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混亂行為、或負性症狀持續至少一個月;(2)社會與職業功能的障礙;(3)總時期達六個月以上。其終生盛行率約在0.5~1%之間;發生率約為1/10,000 (每萬人每年一人)。思覺失調症之病程,初發年齡約在20-30歲左右,可分為突發或漸進式出現症狀,初發年齡較早的個案較多為男性;而女性則較晚發病,主要為情感式症狀。在家族和基因研究上均顯示有明顯生物學因素,一等親的盛行率較一般人口高(約8-12%)、同卵雙胞胎同時出現比較很高(50%)、領養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出現在血親親屬、兒童期發病的家族病史比青春期發病者更高。針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除了長期藥物治療幫助患者大腦精神功能的康復,另外心理諮商的介入也同等重要。最終強調只要持續維持正規正向的治療介入,思覺失調症患者可避免大腦損傷,讓生活回歸正常。
-
最後林醫師探討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其典型表徵有,(1)社會-情緒互相性的缺損;(2)刻板的或重複的動作或言語、堅持同一性;(3)症狀必須在早期發展階段出現;(4)社交、職業等其他重要領域方面顯著功能減損;(5)這些困擾無法以智能不足或整體發展遲延做更好的解釋。另再解說溝通障礙症、社交溝通障礙症、癲癇與合併症,整天豐富的課程內容提供在場所有老師各類精神疾病定義介紹。最後非常感謝林醫師與現場老師互動及各種疑問解答。
-
-
第一堂課林志堅醫師首先講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鼓勵老師培養正確的知識,以及運用適時的方法及技巧,同時具備耐心及關懷,以利準確判斷學生是否各方條件符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面對此類情緒行為學生,家庭、學校及醫療三種同時兼具相當重要的角色,才能共同提出最佳處方。人類大腦的皮質發展會隨著年齡成長而有所改變,ADHD患者不成熟的大腦發展與正常發展大腦有顯著差異,例如前額葉發展不足也會在行為上展現出過動,注意力不足等行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必須經過兒童心智科、兒童精神科醫師經過長時間診斷,並配合家長觀察等形式進行診斷,必須是在12歲前發病,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場所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傷害,不是發展性疾患、精神疾病所引起的。ADHD孩子容易導致學習表現不穩定、難以學習規律的行為、人際關係不佳等狀況,此外,ADHD經常伴隨的共病有(1)學習障礙:約有1/5~1/3的ADHD學生可能伴隨學習障礙。(2)情緒困擾:ADHD孩子同時合併有其他心理疾病的比率約50%,尤其容易出現憂鬱、焦慮、情緒調節困難等問題。(3)行為障礙:包含對立違抗行為障礙、違規行為障礙。(4)抽搐、妥瑞症。(5)動作協調障礙:大部分在精細動作、手腳協調性、四肢平衡感等方面出現困難。(6)睡眠障礙。(7)自閉症類群障礙(亞斯伯格)。(8)過敏性疾患: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然長大後大腦發育完全,的確會減緩症狀,但滿18歲仍有1/3人有症狀,延誤治療會使親子關係緊張、衝突增加,小孩易誤交損友,迷失人生方向,導致成年後的社會問題,期望建立支持ADHD病患的社會網絡與治療模式,但現實狀況較令人擔憂。最後,講師以名人,如愛迪生、費爾普斯、亞洲貓王唐嘉鴻,分享ADHD的優勢能力,並鼓勵大家發展ADHD學生的潛能。
-
第四堂課探討重大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Major mental disorder, Schizophrenia)。林醫師首先以國內幾起刑法案其中涉及犯罪者患有思覺失調症,最終分別被判刑無期徒刑及無罪之案例分享,但須留意,精神疾病並不是促成犯罪的主因,正面對待與接納精神病患,才能減少汙名化,使患者更願意接受醫療,促進心理健康。什麼是「精神病Psychosis」? 會產生錯亂,如妄想及幻覺、混亂無組織的言語或行為。主要病態狀態的表現是,整體現實感的缺損、缺乏病識感。「精神官能症Nerosis vs. 精神病Psychosis」的比較,現實感損傷與否、精神功能損傷不同、嚴重程度不同、及自我潛抑程度不同。林醫師再次介紹台灣精神醫學會網路上的教學影片,常見的思覺失調症又可分別四種類別: 正性症狀、負性症狀、情感症狀、認知功能障礙。思覺失調症較為偏向腦神經疾病,不同於躁鬱症、憂鬱症造成原因主要來自壓力;思覺失調症會影響思考,所以稱為Thought Disorder,例如會產生被害妄想症等幻想幻聽及行為,因此在心理諮商的治療上,思覺失調症的困難度相對也比躁鬱症、憂鬱症棘手。思覺失調症產生的原因綜觀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共同影響造成,然而生理方面中樞神經病變為最主要造成疾病的主因,沒有證據顯示心理因素單獨可造成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也被稱為早發性失智,若沒有及早發現及適時介入治療。思覺失調症是因為腦疾病,認知功能減退,與ADHD在幼兒時期發病的起因並不同。診斷的準則為,(1)特徵性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混亂行為、或負性症狀持續至少一個月;(2)社會與職業功能的障礙;(3)總時期達六個月以上。其終生盛行率約在0.5~1%之間;發生率約為1/10,000 (每萬人每年一人)。思覺失調症之病程,初發年齡約在20-30歲左右,可分為突發或漸進式出現症狀,初發年齡較早的個案較多為男性;而女性則較晚發病,主要為情感式症狀。在家族和基因研究上均顯示有明顯生物學因素,一等親的盛行率較一般人口高(約8-12%)、同卵雙胞胎同時出現比較很高(50%)、領養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出現在血親親屬、兒童期發病的家族病史比青春期發病者更高。針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除了長期藥物治療幫助患者大腦精神功能的康復,另外心理諮商的介入也同等重要。最終強調只要持續維持正規正向的治療介入,思覺失調症患者可避免大腦損傷,讓生活回歸正常。
-
第四堂課探討重大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Major mental disorder, Schizophrenia)。林醫師首先以國內幾起刑法案其中涉及犯罪者患有思覺失調症,最終分別被判刑無期徒刑及無罪之案例分享,但須留意,精神疾病並不是促成犯罪的主因,正面對待與接納精神病患,才能減少汙名化,使患者更願意接受醫療,促進心理健康。什麼是「精神病Psychosis」? 會產生錯亂,如妄想及幻覺、混亂無組織的言語或行為。主要病態狀態的表現是,整體現實感的缺損、缺乏病識感。「精神官能症Nerosis vs. 精神病Psychosis」的比較,現實感損傷與否、精神功能損傷不同、嚴重程度不同、及自我潛抑程度不同。林醫師再次介紹台灣精神醫學會網路上的教學影片,常見的思覺失調症又可分別四種類別: 正性症狀、負性症狀、情感症狀、認知功能障礙。思覺失調症較為偏向腦神經疾病,不同於躁鬱症、憂鬱症造成原因主要來自壓力;思覺失調症會影響思考,所以稱為Thought Disorder,例如會產生被害妄想症等幻想幻聽及行為,因此在心理諮商的治療上,思覺失調症的困難度相對也比躁鬱症、憂鬱症棘手。思覺失調症產生的原因綜觀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共同影響造成,然而生理方面中樞神經病變為最主要造成疾病的主因,沒有證據顯示心理因素單獨可造成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也被稱為早發性失智,若沒有及早發現及適時介入治療。思覺失調症是因為腦疾病,認知功能減退,與ADHD在幼兒時期發病的起因並不同。診斷的準則為,(1)特徵性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混亂行為、或負性症狀持續至少一個月;(2)社會與職業功能的障礙;(3)總時期達六個月以上。其終生盛行率約在0.5~1%之間;發生率約為1/10,000 (每萬人每年一人)。思覺失調症之病程,初發年齡約在20-30歲左右,可分為突發或漸進式出現症狀,初發年齡較早的個案較多為男性;而女性則較晚發病,主要為情感式症狀。在家族和基因研究上均顯示有明顯生物學因素,一等親的盛行率較一般人口高(約8-12%)、同卵雙胞胎同時出現比較很高(50%)、領養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出現在血親親屬、兒童期發病的家族病史比青春期發病者更高。針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除了長期藥物治療幫助患者大腦精神功能的康復,另外心理諮商的介入也同等重要。最終強調只要持續維持正規正向的治療介入,思覺失調症患者可避免大腦損傷,讓生活回歸正常。
-
第四堂課探討重大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Major mental disorder, Schizophrenia)。林醫師首先以國內幾起刑法案其中涉及犯罪者患有思覺失調症,最終分別被判刑無期徒刑及無罪之案例分享,但須留意,精神疾病並不是促成犯罪的主因,正面對待與接納精神病患,才能減少汙名化,使患者更願意接受醫療,促進心理健康。什麼是「精神病Psychosis」? 會產生錯亂,如妄想及幻覺、混亂無組織的言語或行為。主要病態狀態的表現是,整體現實感的缺損、缺乏病識感。「精神官能症Nerosis vs. 精神病Psychosis」的比較,現實感損傷與否、精神功能損傷不同、嚴重程度不同、及自我潛抑程度不同。林醫師再次介紹台灣精神醫學會網路上的教學影片,常見的思覺失調症又可分別四種類別: 正性症狀、負性症狀、情感症狀、認知功能障礙。思覺失調症較為偏向腦神經疾病,不同於躁鬱症、憂鬱症造成原因主要來自壓力;思覺失調症會影響思考,所以稱為Thought Disorder,例如會產生被害妄想症等幻想幻聽及行為,因此在心理諮商的治療上,思覺失調症的困難度相對也比躁鬱症、憂鬱症棘手。思覺失調症產生的原因綜觀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共同影響造成,然而生理方面中樞神經病變為最主要造成疾病的主因,沒有證據顯示心理因素單獨可造成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也被稱為早發性失智,若沒有及早發現及適時介入治療。思覺失調症是因為腦疾病,認知功能減退,與ADHD在幼兒時期發病的起因並不同。診斷的準則為,(1)特徵性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混亂行為、或負性症狀持續至少一個月;(2)社會與職業功能的障礙;(3)總時期達六個月以上。其終生盛行率約在0.5~1%之間;發生率約為1/10,000 (每萬人每年一人)。思覺失調症之病程,初發年齡約在20-30歲左右,可分為突發或漸進式出現症狀,初發年齡較早的個案較多為男性;而女性則較晚發病,主要為情感式症狀。在家族和基因研究上均顯示有明顯生物學因素,一等親的盛行率較一般人口高(約8-12%)、同卵雙胞胎同時出現比較很高(50%)、領養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出現在血親親屬、兒童期發病的家族病史比青春期發病者更高。針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除了長期藥物治療幫助患者大腦精神功能的康復,另外心理諮商的介入也同等重要。最終強調只要持續維持正規正向的治療介入,思覺失調症患者可避免大腦損傷,讓生活回歸正常。
-
dd
-
ff
-
第四堂課探討重大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Major mental disorder, Schizophrenia)。林醫師首先以國內幾起刑法案其中涉及犯罪者患有思覺失調症,最終分別被判刑無期徒刑及無罪之案例分享,但須留意,精神疾病並不是促成犯罪的主因,正面對待與接納精神病患,才能減少汙名化,使患者更願意接受醫療,促進心理健康。什麼是「精神病Psychosis」? 會產生錯亂,如妄想及幻覺、混亂無組織的言語或行為。主要病態狀態的表現是,整體現實感的缺損、缺乏病識感。「精神官能症Nerosis vs. 精神病Psychosis」的比較,現實感損傷與否、精神功能損傷不同、嚴重程度不同、及自我潛抑程度不同。林醫師再次介紹台灣精神醫學會網路上的教學影片,常見的思覺失調症又可分別四種類別: 正性症狀、負性症狀、情感症狀、認知功能障礙。思覺失調症較為偏向腦神經疾病,不同於躁鬱症、憂鬱症造成原因主要來自壓力;思覺失調症會影響思考,所以稱為Thought Disorder,例如會產生被害妄想症等幻想幻聽及行為,因此在心理諮商的治療上,思覺失調症的困難度相對也比躁鬱症、憂鬱症棘手。思覺失調症產生的原因綜觀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共同影響造成,然而生理方面中樞神經病變為最主要造成疾病的主因,沒有證據顯示心理因素單獨可造成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也被稱為早發性失智,若沒有及早發現及適時介入治療。思覺失調症是因為腦疾病,認知功能減退,與ADHD在幼兒時期發病的起因並不同。診斷的準則為,(1)特徵性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混亂行為、或負性症狀持續至少一個月;(2)社會與職業功能的障礙;(3)總時期達六個月以上。其終生盛行率約在0.5~1%之間;發生率約為1/10,000 (每萬人每年一人)。思覺失調症之病程,初發年齡約在20-30歲左右,可分為突發或漸進式出現症狀,初發年齡較早的個案較多為男性;而女性則較晚發病,主要為情感式症狀。在家族和基因研究上均顯示有明顯生物學因素,一等親的盛行率較一般人口高(約8-12%)、同卵雙胞胎同時出現比較很高(50%)、領養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出現在血親親屬、兒童期發病的家族病史比青春期發病者更高。針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除了長期藥物治療幫助患者大腦精神功能的康復,另外心理諮商的介入也同等重要。最終強調只要持續維持正規正向的治療介入,思覺失調症患者可避免大腦損傷,讓生活回歸正常。
-
dd
-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