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依據
教育部114年度高雄鑑輔分區推動特殊教育工作實施計畫。
貳、目的
提升資源教室輔導員對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特質的瞭解,如何與專業人員合作及資源運用,以建立友善之融合教育校園環境。
參、辦理單位
一、主辦單位: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二、承辦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肆、時間、地點及參加對象
一、時間:114年2月13日(星期四)09:00-16:10。
二、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
三、對象:高雄鑑輔分區、屏東鑑輔分區及臺南鑑輔分區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依報名先後次序錄取,惟新進輔導人員(資源教室輔導老師到任未滿1年者,請於報名時備註說明)可優先錄取。若尚有名額,將依序錄取其他鑑輔分區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名額60人。
伍、活動內容
一、本中心蔡明富主任帶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源教室黃葳庭輔導員、林寶鈺輔導員,並邀請靜宜大學諮商暨健康中心葉淑文輔導員擔任講座,旨在提升資源教室輔導員對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特質的瞭解,如何與專業人員合作及資源運用,以建立友善之融合教育校園環境。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共有62人報名參加、錄取62人、實到58人。
二、第一堂課由蔡明富主任開場介紹教學資源,講解社會能力架構及如何提升學生的社會能力。播放影片說明兄弟姊妹間對於患有自閉症的手足的接納及成人對於自閉症的瞭解,並對於影片內容進行有獎徵答,主任強調自閉者與一般人差異並不大,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優勢,不要只關注其缺陷。接下來由黃葳庭輔導員分享以腦性麻痺為例的入班宣導設計。首先黃輔導員說明特教宣導的評鑑機制,分享高師大學生概況及校園設施。接著,黃輔導員表示幫助特殊生在校園學習可以進行跨單位資源連結,其中包含對輔具評估流程的熟悉度、教室的安排及協調、無障礙設施的配套,對學生也要有足夠的瞭解。接著黃輔導員分享入班宣導經驗,首先說明學生概況,該生為腦性麻痺重度,有明顯外顯性障礙,有申請電動輪椅,需有人陪同使用,大一上學期家長全程在校陪同。該生在教育階段面臨許多不同面向的挑戰,在學習方面,因為電腦文書能力極弱,無法下載教材、上傳檔案、製作報告等;在生活面,自理能力弱,校園間移動不便、不會時間管理與規劃等;在人際面,在分組活動之討論會有問題等。黃輔導員強調學生支持服務優先順序的掌握,入班宣導的安排要注意:1.時間,可在期初、其中或視適應狀況安排;2.導師,必須出席的重要人物;3.學生參與,視學生對障礙的自我接納程度,選擇在場或不在場。入班宣導的內容應包含障礙說明、相處方式、資源提供等。最後,黃輔導員分享實際用來入班宣導的簡報及學生回饋單,進一步說明入班宣導的注意事項及實際狀況。
三、第二堂課由蔡明富主任進行有獎徵答開場,並點出主題自閉症校園宣導之設計及師生參與經驗。接下來由林寶鈺輔導員介紹「特教心劇院」,此活動內容包含:1.放映宣導障別的電影(60~90分鐘);2.映後簡報障礙特質(10分鐘)、協助方式;3.特教學生現身分享及交流,林輔導員也分享特教心劇院的活動成果影片。林輔導員表示在影片挑選部分應注意影片長度、內容傳遞正確障礙特質、劇情可以吸引觀看者等,挑選影片時可以問問google及chatgpt或參考以前的經驗。在邀請特教生分享的部分,應注意該生的意願及是否具有台風穩健、心理素質良好等特質。蔡明富主任補充,宣導方式有好幾種,先放映影片再邀請個案或家長等相關人員分享,只是其中一種,也可以嘗試只有個案分享的部分,整場活動都由特教生分享。林輔導員接著說明分享者的準備,可以先列出訪談題目再請分享者撰寫,並與分享者討論分享形式及內容,最後進行演練。準備映後簡報的內容應包含迷思、障礙特質、面臨困難等,內容要淺顯易懂。在宣傳活動時可以張貼海報、發送全校電子宣傳信件。接下來,林輔導員分享一些活動的發現與變化,現場參與者的異質性高;分享者在QA交流時可能聽不懂參與者的提問,輔導員可以適時加入協助;分享者也可能臨時不想露臉。最後,林輔導員展示參與者的回饋及活動進行的實際情況並邀請今日研習參與者分組討論分享適合用來宣導自閉症和情緒行為障礙的影片、電影,以及患有自閉症及情緒行為障礙的名人。
四、第三堂課由葉淑文社工師分享「推動校園無障礙支持系統:以靜宜大學為例 (社會心理支持)」。首先淑文社工師談起「微歧視」:我們對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可能會不自覺影響自己對他人的行為。接著社工師分享幾個的實際例子分享一些言語與社會心理環境的關係以及其背後可能呈現的意義,這些都可能構成微歧視;其實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人的需求以及想法不同,對於相似的狀況會有不同的感受;「不一樣」是你我的多元特質,不是刺眼的標籤。而「社會心理支持」含:情感性支持、評價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實質性支持,而需要支持的部分包括結構特質(社會網絡特質、關係疏密程度)、互動特質(與人交往關係、互惠特質),整個透過社會支持網絡所提供的支持功能都涵蓋在社會心理支持裡面。「創造社會心理支持環境」是特教生與一般生的共同責任,建立一個共融的環境需要特教生主動融入:(1)正視個人的能力及需求、(2)合理的請求協助、(3)冷靜看待拒絕。輔導人員不要過度合理化學生的態度及行為,對他們一般性的互動及對待,該說就說、該提醒就提醒,不用給予過度的掌聲。資源教室可以對學生做宣導活動、有獎徵答並落實於生活(事前提醒、事後檢討)。面對限制及差異眼光也是學習。
五、第四堂課由葉淑文社工師分享「推動校園無障礙支持系統:以靜宜大學為例 (行政合作)」。首先從法律談起權益保障,行政工作務必以法律理論的基礎;淑文社工師亦從身心障礙者全力公約(CRPD)檢視,提醒輔導員思考學生需求可以與學校行政合作的部分。社工師列出資源教室與行政的職務分工,例如資源教室的優勢在於需求評估、資源盤點整合與檢視,建議輔導員充分了解相關學校行政規範並尋求合作的共識。接著社工師藉由數個實例說明「需求評估」的各種狀況:(1)實際狀況與目標狀況的差距,(2)學生家長不合理的要求,(3)學生障礙造成的限制,(4)感覺性需求/表達性需求,(5)規範性需求——合法不合用,(6)教務,(7)學務——包含學生在社團的需求,(8)總務——校園環境。執行需求評估方面討論幾點:(1)在學時間的評估:時時檢視,隨時反應調整,提供基本解決策略。(2)學生在校想要做什麼。(3)學生具備的能力。與行政單位溝通及協調是橋梁不是對立,社工師說明與行政單位溝通的注意點:(1)理解法令的影響性並理解雙方立場,(2)權責要區分,壁壘不一定分明,(3)善用行政管道,(4)不到最後,不動用行政施壓,(5)會議提案——特推會。做這些事情的初衷不是滿足學生的想要,而是解決學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