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花絮 》114年度高雄區情閉計畫: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輔導知能研習
114年度高雄區情閉計畫: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輔導知能研習

壹、依據

教育部114年1月15日臺教學(四)字第1140002919號函辦理。

貳、目的

1. 提升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對自閉症學生之醫療用藥與協助策略知能。
2. 透過實例分享,強化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員對自閉症學生溝通與人際互動技巧之瞭解。
 

參、主辦單位

一、主辦單位: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二、承辦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肆、時間、地點及參加對象

一、時間:114年1月21日(星期二)9:00-16:10。

二、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

三、對象:高雄鑑輔分區、屏東鑑輔分區及臺南鑑輔分區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依報名先後次序錄取,惟新進輔導人員(資源教室輔導老師到任未滿1年者,請於報名時備註說明)可優先錄取。若尚有名額,將依序錄取其他鑑輔分區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名額60人。

伍、活動內容

  • 1月21日辦理「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輔導知能」研習,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紀雅惠心理師與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李佳蓉醫師擔任講師,本研習旨在透過實例分享,強化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員對自閉症學生的溝通策略與自閉症共病醫療處遇認識。本次研習地點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共有48人報名參加、錄取48人、實到45人。

 

  • 第一堂課紀雅惠心理師先以當日凌晨發生地震的事件作為開場,請與會學員閉眼回憶凌晨地震時的感受與身體反應,並說明應如何平復自己的情緒,同時表示當輔導學生前,也都應先確認自身的狀態。接著紀雅惠老師開始解釋自閉症的定義,並提出一些常見自閉症偏見,諸如自閉症學生不在乎人際互動、不需要與人互動,以及只顧表達自身意見而不在意他人意見等現象,然而以上表象乃由自閉症特徵所導致的人際互動困難。紀雅惠心理師透過線上問卷和與會學員進行問答互動,邀請學員分享輔導自閉症個案曾經歷之困難,並統整與會輔導員的回饋,整理輔導自閉症個案時常見問題為:自閉症個案不願與輔導員溝通、輔導員不知如何與個案互動、以及自閉症個案想交朋友但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互動等情形。心理師以性別光譜、MBTI測驗以及香港自閉症光譜為例,說明自閉症個案的特質和所有人相同,是由各種面向的特質的組成,因此輔導員對自閉症個案的協助重點應放在協助個案學習如何站在他人角度進行思考。 

 

  • 第二堂課紀雅惠心理師開始說明輔導經驗,分享案例一為一名大一學生,希望融入班級團體但是被同學排擠,紀雅惠心理師表示遇到此種情境時,首先應同理、思考、感受個案當下的處境,並協助個案感知自身情緒並進行安撫、檢核學生人際互動歷程,並在個案情緒穩定時分析與討論現實情形,最後透過系統合作(同儕輔導)以及根據個案提供之資訊協助建立友善的人際圈。第二個案例為一名固定諮商的自閉症個案,某日突然情緒激動、躺倒在地哭鬧不止,紀雅惠心理師表示處理原為先留下必要資源、清場並提供安全空間,同時輔到員此時應請教官留下協助而非獨自處理,接著反應個案之所見所感,等個案情緒平復後再討論現實情況,且應肯定個案學生、讓個案練習表達自身的感受及需求。案例三為一名大二學生,此名個案常於諮商時分享各種生活瑣事或八卦新聞等,紀雅惠心理師表示輔導此類學生時,首先應摘要聽見的內容,推測個案的想法,詢問更多的細節,協助連結、統整,引導個案說出心裡所感,以及提供他人可能想法。紀雅惠心理師說明在輔導自閉症個案時,主要應協助學生如何觀察、理解、思考自身跟他人,最後紀雅惠心理師表示學習如何瞭解自己和他人行為背後的心理意義的能力(心智化能力)之初場域是家庭,但心智化的學習永無止盡,大專也僅是學習路途中的一個階段。

 

  • 第三堂課由李佳蓉醫師主講解自閉症簡介、用藥及案例分享。首先李醫師介紹自閉症的歷史演進:典型自閉症通常伴隨智能障礙,每個自閉症患者的表現、障礙程度也都不同,然而隨著自閉症的診斷標準改變,自閉症的盛行率也有所改變。接著提及自閉症早期篩檢,6個月可以開始觀察小孩的眼神接觸、共享式注意力,再大一點可以注意求助行為,一歲多時可以觀察小孩的語言形式。另補充說明共享式注意力,在6~18個月時就可以觀察到,有分為反應性共享式注意力與主動性共享式注意力。自閉症的診斷標準:1.社交及溝通缺損、2.侷限重複的行為及興趣、3.症狀須於同年早期出現、4.症狀構成障礙、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缺損。李醫師講解自閉症的成因為腦部功能異常或受損、基因或遺傳,接著開始介紹共病的概念為「在某特定疾病的病程,既存或是可能發生的任何衍生疾病」。自閉症常與憂鬱及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共病。ASD與ADHD可能會出現一些相同的表現,如:情緒管理不佳、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另外,癲癇與自閉症也常同時出現,長期癲癇發作也可能導致自閉症。接著,李醫師介紹自閉症的治療,包含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是依據自閉症的共病或情緒行為治療,且常需在療效及副作用中進行取捨。李醫師並解釋一般人對於精神疾病相關藥物常有的誤解,包含:抗精神病藥物不等於治療精神病的藥物、抗憂鬱藥物不是只治療憂鬱症,並舉例說明,例如理思閉妥及安利復皆可以治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妥瑞氏症,可改善自閉症激躁、攻擊行為和自傷自殘行為,其他相關藥物包含利他能、百憂解、樂復得等。自閉症患者的睡眠問題很常見,李醫師表示應先利用睡眠衛教再利用藥物治療,如果患者拒絕服藥,應與患者一同討論選項、用邏輯與數據說明藥物作用、強調藥物的增強作用、聚焦於具體短期的好處、減少藥物的汙名化。

 

  • 第四堂課李佳蓉醫師介紹ASD兒童青少年的多重問題及協助策略,多重問題指同時間有多個問題、不同階段的不同挑戰,應該經過完整的評估與診斷並進行跨專業的討論來決定協助方案。接著李醫師說明協助自閉症者的策略,協助自閉症者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建立關係,可透過與患者聊天,瞭解他們過去經驗與困難、與自閉症者建立關係並建立一個安全可信任的環境。接著說明行為取向治療模式可利用ABA應用行為分析。案例分享一:22歲男性,自閉症併中度智能障礙,個案家屬多年一對一陪伴、不願意個案服藥,個案有強烈重複行為,喜歡去全聯,改善個案重複行為的方法包含提供可預測性、設置重複問問題的規範、教導替代行為、正向強化。個案沒有去全聯就會崩潰,可能的原因包含依賴固定另行、感覺調節需求、情緒調節困難等,醫師的干預策略有:1行為塑造法;2建立靈活性3設置過度活動4教導容忍失望5教導情緒管理技巧。接著補充ABA應用行為分析的限制:注重外在行為,乎略內在心理;過度依賴外再強化;無法充分考量行為與環境的互動;對於複雜行為問題可能效果有限。案例分享二 :16歲女高中生,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合併強迫症,個案有嚴重強迫症、拒學、選擇性注意力。李醫師利用ABA應用行為分析協助該名個案改善行為、以及說明如何解決自閉症交友與溝通困難及如何處理衝突、行為治療策略,且表示自閉症患者的認知彈性不足,可能出現二分法思考、完美主義、過度類化、跳躍式思考等,輔導員可幫助自閉症個案學生認知重構、挑戰反駁他們的負面思惟、教導替代性思維、使用換為思考技巧培養同理心。案例三:18歲男高中生,過去診斷出自閉症障礙類群障礙症、邊緣智能,喜歡用電腦手機與網友聊天,因為網友突然不理個案,個案感覺自己不被愛,出現憂鬱與自傷行為。李醫師利用個案三來說明自閉症網路成癮的原因及網路交友與詐騙。最後,李醫師表示自閉者在成長上會面臨各種困難,應該經過多方面的治療診斷,來幫助患者改善障礙。課程結尾學員提出自閉症相關問題,李醫師進行解答。
相關檔案
Image_0
 
Image_1
 
Image_2
 
Image_3
 
Image_4
 
Image_5
 
Image_6
 
Image_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