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依據
教育部114年1月2日臺教學(四)第1130134706號函辦理。
貳、目的
提升資源教室輔導員對學習障礙及智能障礙學生之身心特性及教育需求認識。
參、辦理單位
一、主辦單位: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二、承辦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肆、時間、地點及參加對象
一、時間:114年1月16日(星期四)09:00-12:10。
二、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十樓國際會議廳。
三、對象:高雄鑑輔分區、屏東鑑輔分區及臺南鑑輔分區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依報名先後次序錄取,惟新進輔導人員(資源教室輔導老師到任未滿1年者,請於報名時備註說明)可優先錄取。若尚有名額,將依序錄取其他鑑輔分區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輔導人員,名額60人。
伍、 活動內容
一、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退休教授張英鵬教授與黃玉枝教授擔任講座,目的在提升資源教室輔導員對學習障礙及智能障礙學生之身心特性及教育需求認識。本次研習地點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共有81人報名參加、錄取81人、實到83人。
二、第一堂課由張英鵬教授分享「大專學習障礙學生的認識與輔導概論」。第一部分從「特教服務趨勢—融合」談起:融合教育的法源為特殊教育法,如特殊教育學生遭學校歧視對待,得依特教法第二十四條之規定提出申訴、再申訴。對身障者的態度,資教老師需知道身心障礙者的需要(1)需求而非分類、(2)獨立而非代勞、(3)支持而非憐憫、(4)教我而非養我、(5)融合而非隔離。教授播了一些短片,說明「悅納」的重要,以及正向態度往往在一念之間;不要將學障的學生與他人比較,而要發現其優勢。
第二部份進入「學習障礙教育發展」。學障獨特性如下:(1)六小時障礙:因美國學生在校時間為六小時。(2)隱性障礙。(3)大腦輕微損傷:台灣學障定義含「神經功能異常」。(4)子障礙/亞型複雜,台灣學障鑑定為原則性鑑定(不同於視障、聽障之數值化鑑定),無明確數據。(5)鑑定標準眾說紛紜,不同鑑定委員可能產生不同結果。(6)大部分無身障證明,多因「鑑定證明」取得教育服務。學障的學生不是沒有能力,而是能力不同,所以服務準則為「善用優勢、迴避弱勢」。學障在台灣的出現率在國教階段佔身障學生44.85%;大專院校佔35.91%,人數及比率皆高居第一;在地區分布,南部人數較雙北多,是因學障為原則性鑑定的關係。學障比偏高的原因可能為:(1)智力正常基準低、(2)親師對學障認識增多、(3)學障家長團體推動、(4)升學考試服務增加學障鑑定誘因、(5)鑑定工具增加、(6)原則性鑑定、(7)未經補救教學驗證等等。學障在教育鑑定之定義在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辦法第11條,重點如下:(1)神經心理功能異常造成注意、記憶、理解、知覺、知覺動作、推理等能力有問題,(2)亞型:聽、說、讀、寫、算,(3)排除感官、智能、情緒、文化刺激等因素,(4)智力在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雙北標準為IQ=85以上、其他地區多為IQ=71以上),(5)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6)一般教育提供介入效果不彰。接著教授呈現閱讀障礙者與一般人在閱讀時大腦反應區域的比較圖:一般人閱讀時大腦呈現多工,但閱讀障礙者閱讀時大腦活動區大多在前額葉,因此造成閱讀困難。
第三部分應騰教授介紹「學習障礙的亞型」。以Kirk的說法,分為「神經心理/發展性學障」、「學業型/成就型學障」、「社會性障礙」。學障常常有注意力不足,也就是ADD的問題。接著就受說明個學障亞型的特徵。(1)識字障礙:常見字念不出來、認讀流暢度不佳,需要報讀,因其優勢為聽覺而非視覺。(2)閱讀理解困難:閱讀速度慢、抽象詞彙理解困難。(3)書寫障礙:分為寫字障礙與寫作障礙,前者含提取困難使用注音符號替代、部件錯誤。(4)數學障礙:數感困難,基本計算困難。
三、第二堂課由黃玉枝教授來講解「智能障礙學生的認識與特殊需求評估」,教授開頭提供:「i自立:心智障礙者自立生活及融合推廣中心」資訊給學員使用,首先提到了學校制度與特殊教育實施,老師提到了再鑑定的部分,一開始會先測試智力,但在國小升國中階段時,有些學生會因為習得無助感,原本學習障礙的孩子會抗拒測試而被鑑定成智能障礙,各階段障礙學生人數最多的皆是學習障礙,智能障礙在大專階段位居第三名,近年來也有智能障礙學生就讀大學,大部分都在私立科技大學就讀,教授提到特殊需求分析的向度時,學業方面要注意學生是否能理解課程內容,在生活需求方面,則是注意時間管理和金錢管理,在社交需求方面則是注意同儕互動和情緒管理 ,而智能障礙學生的特殊需求有分析能力低、溝通能力比較弱,要多給予表達的機率,更要多鼓勵。智能障礙學生就讀大學的意義,是為了建立期望與機會、提升獨立性與自信、挑戰傳統觀念,具體的影響是就業效果顯著,也推動了融合教育,六萬名學生參與,有2100名完成。因為太常給智能障礙學生低期待,所以容易有低成就,建議可以多鼓勵學生,使他們與一般人共同學習,促進未來獨立生活成功。據美國實力數據,智能障礙學生畢業後高就業率的關鍵即為家庭與教育者的支持、融合大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