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期:113年4月13日
二、時間:14:30-15:50
三、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6樓第三會議室
四、活動內容:
1. 論文場次C主題為特教學生情緒行為探究,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王明泉主任擔任主持人,本場次共三篇論文發表。
2. 第一篇發表為莊聖揚、蔡明富《有無伴隨妥瑞症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社會行為比較研究》,發表人為莊聖揚。首先講述研究處理過程,並說明資料收集辦法及研究限制。研究結果發現, ADHD在家長和教師來看,教育害怕和一般孩童較無差別,但ADHD伴隨TIC對於家長會有較多的教育害怕。在社會能力方面,ADHD伴隨TIC的孩子有較少的社交困難,及更多的書寫及學習困難。而問題行為方面,ADHD伴隨TIC有較多的問題行為。研究者認為,針對焦慮行為問題,要查覺到焦慮相對困難,且本研究以採集對象男性為主,過去研究曾指出不同性別ADHD會呈現不同型為樣態,如女生常見的是情緒低落,不穩等。此研究結論為ADHD及ADHD伴隨TIC的孩童間並無顯著差異,但與一般學童的確有顯著差異。並建議教師或家長應協助兒童降低自身負向問題行為及應設法提升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3. 第二篇發表為廖育堂、顏靖芳《大專聽障生孤獨感狀況之探討》,發表人為廖育堂。首先講述研究目的為聽障生與普通生在孤獨感上的差異、一般大學及專科學校的聽障生的孤獨感表現是否有差異等。對於聽障生而言,普遍會在學業學習以及社交上感到困擾,當聽障生在訊息的接收有落差或遺漏,會減少其社交意願,進而產生孤獨感。除了學業和社交,更會引起聽障生心理及自我認同層面的問題。孤獨感是個體在社交環境中對於缺陷的感知,被視為主觀的狀態。在大學時期,若是受到更多同儕師長的支持,其孤獨感相對會減少。研究結果發現,普通大專生與大專聽障生的孤獨感有差異。
4. 第三篇發表為蔡明富、沈育諼、張素菁《初探偏鄉國小高年級普特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以「寄居蟹AR營」為例,發表人為張素菁。普特生共同學習科學活動為重要議題,研究將生物領域教學結合科技技術,以達到融合教育的精神。除此之外,此主題同時也結合環保及環境議題。透過生物AR圖卡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再運用AR軟體掃描寄居蟹的居住環境引導學生關注環保議題,接著運用3D列印技術認識寄居蟹的構造,並利用建圖技術引導學生分類貝殼,運用3D列印筆教導學生製作寄居蟹的家,最後,使用Plickers網頁進行課程測驗,並引導學生將自己製作的殼與寄居蟹套疊。研究結論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於營隊都給予正向的回應,這顯示科技學習應用在偏鄉國小普通班及資源班學生身上,對其科學教育具有正向的學習成果,並且未來可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分析其結果(此研究對象為高年級生)。此外,評量工具可以考慮採用其他科學態度量表。除此之外,特生的表現整體分數是偏高的,表現出特生對於這種課程的興趣很高。同時,在普生特生團隊合作的參與度偏低是個值得探討的原因。在創造力表現的課程,特生的分數稍低,這是未來值得討論的部分。
5. 最後王明泉主任總結,針對第一篇論文,主任建議可以從研究項目中在未來做一些切割,還可以運用不同的統計方法,更能夠展現本研究的價值;第二篇論文則是提醒講者使用孤寂量表需要獲得製作方的授權同意,且要釐清孤獨感、孤寂感及寂寞感的名詞差異,同時鼓勵講者磨練訪談的技巧,或許可以讓研究結果更加豐富。並建議可以反向探討「不孤獨」的聽障生為何不會感到孤獨去彰顯特殊教育的成功;第三篇論文則是並建議講者若要撰寫博士論文,可以再將課程往下延伸,必能為特教專業寫下富有價值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