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習日期:109年9月25日
二、研習時間:09:00-16:10
三、研習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行政大樓10樓國際會議廳
四、活動內容:
-
9月25日辦理「大專特殊教育學生網路成癮輔導研習」,本研習邀請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精神科柯志鴻主任及欣寧心理治療所蔡彤寧所長擔任講師。研習目的除了增加大專輔導人員對網路成癮所衍生相關問題現況與處遇之瞭解外,更進一步地提升輔導人員輔導知能,進而能夠擬訂具體問題之解決方案,改善學生因網路成癮所衍生之學習與適應問題。地點:本校行政大樓十樓國際會議廳,共有33人報名參加、錄取33人、實到30人。
-
第一堂課柯志鴻醫師介紹遊戲成癮的症狀,首先以當代熱門遊戲來介紹遊戲成癮的至今的流變過程。再來列舉出了遊戲成癮的症狀如:遊戲支配個案的日常時間、個案利用遊戲去逃避或釋放負面情緒、個案對生活其他事物失去興趣等,同時遊戲成癮也會造成生理上的問題例如:肥胖、失眠、脊椎問題,且遊戲成癮者也是靜脈栓塞的高危險群。ICD-11的研究將遊戲成癮分成三個階段:健康的遊戲者、有風險的遊戲使用者以及遊戲成癮,柯醫師表示遊戲成癮患者的症狀是長期的且難以治癒,因此預防更勝於治療。
-
第二堂課柯志鴻醫師說明遊戲成癮的治療方式,當遊戲成癮的嚴重性涉及到精神方面,就需要轉介到專業單位。遊戲成癮的患者大多數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快樂、不滿意或者感到孤獨,因此在治療時首要就是要與個案建立良好關係,並給予個案情緒上的支持,鼓勵他們改變以及陪他們面對困難。在治療個案時主要以增強個案自我控制的能力、穩定其情緒管理,與幫助個案找到其他健康的興趣作為治療原則,而在此過程中,最容易成功的患者族群是本就有其他興趣,或者性格較願意嘗試去改變的個案。值得一提的是柯醫師認為他治療過程的這三項原則,其實可以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培養,進而達到預防遊戲成癮的效果。
-
第三堂課蔡彤寧臨床心理師介紹大學生網路使用現狀,和造成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等,國內的網路成癮診斷標準與國外不同,除了衝動、耐受性等核心症狀外也需在學校與家庭、人際關係、法律與校規等方面功能受到損害。網路使用模式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會因新鮮感而著迷投入大量時間於網路,接續因生活受到干擾後便進入第二階段:醒悟、使用時間減少,最後第三階段回復到正常狀態;然而網路成癮者多數停留於第一階段而造成網路成癮。青少年因受挫心煩時,選擇上網紓解心情而增強上網行為,又再因上網行為耽誤課業,產生罪惡感與心煩,而再度上網逃避,不斷地惡性循環。幫助成癮者脫離方式可為:降低生活壓力、降低網路經驗(吸力)、提升自我調適(拉力)、產生現實生活情境的重大改變、重要他人或專業人員的協助等。接著以活動方式分組討論,反思自己對網路的使用了解多少?並讓大家查詢自己手機的使用時間和常用APP,同時思考自己是否過度使用手機,以及手機的使用習慣是否具有意義,並在現場分享回饋。
-
第四堂課進行分組討論網路使用的好處與壞處,透過實際體驗活動,讓與會者可運用在輔導學生上,並透過小遊戲,體驗線上遊戲的遊玩方式,搶答關於線上遊戲的問題,遊戲化因趣味度、與他人交流等因素,容易讓人不自覺地投入其中,蔡心理師也提出因應不同年齡層,建立正確的網路使用所引導的方式,應有所不同,並列舉網路成癮治療的介入模式,如認知行為治療模式、短期焦點解決諮商、認知人際治療團體、家長團體的治療方式等,幫助孩子改變網路成癮問題。最後,蔡彤寧臨床心理師請各組討論在面對學生時,如何將今天所學的應用在課堂中,進行反思並給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