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花絮 》醫療處遇與藥物認識研習
醫療處遇與藥物認識研習

一、研習日期:109年9月13日

二、研習時間:09:00-16:10

三、研習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 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

四、活動內容:

  1. 9月13日辦理「醫療處遇與藥物認識研習」,由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特教中心詹元碩主任,以及高雄文化身心診所湯金樹醫師擔任講師。藉由運動相關理論與實務之講授,增進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對運動療育之認識,以提升對特殊需求學生輔導之成效;同時,也由精神科醫師講述中,增加特教專責輔導人員及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之醫療處遇及用藥認識。地點:本校行政大樓六樓第三會議室,共有44人報名參加、錄取44人、實到42人。
  2. 第一堂課由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詹元碩主任分享ADHD的運動療法。透過分析患者身體和心理上的行為特徵與生理機制,進一步導入運動對於ADHD的青少年帶來的成效,例如:學校藉由有氧運動,增進學生的認知功能;而團體活動幫助ADHD的青少年了解社會規則及合作的重要性。此外,講師在演講的過程中帶領台下的師生,一同進行活動,親身體驗運動能分泌腎上腺素幫助集中注意力,有別於以往研習以口頭講述的方式傳達知識。
  3. 第二節課詹元碩主任分享憂鬱症的運動療法,透過圖表的分析與解釋,能清楚發現台灣的憂鬱症比例之高。患者心理上的情緒發展容易影響身體上的狀態,需要藉由不同且多元的方式以排解自身的情緒。運動便是其中一種方法,對於憂鬱症的患者而言,運動不僅能增進身心健康,更能改善憂鬱症狀,例如:藉由有氧運動增加BDNF的分泌,刺激腦血管的形成,進一步減少憂鬱症狀。運動能減少憂鬱,但是強度是關鍵,沒有運動的學生比起進行中低強度且持續性運動的學生們憂鬱的傾向具有明顯的差異,而高強度間歇性運動學生雖然能減少憂鬱症狀,卻增加認知壓力,因此有運動比沒運動好,中低強度持續性運動比高強度間歇性運動相較而言更好。
  4. 第三節課湯金樹醫師以「基因、依附關係、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外在環境)」三個層面,來探討孩童情緒行為失調的原因,並藉實際個案分享,和與會者討論解決方案及策略,以醫生的角度提出證據說明,認為特殊學生的教育,除了需要特殊教育老師與相關資源的幫助,學生家長也要積極配合醫學治療及輔助,因數據及經驗指出藥物的治療是必要的,確實能改善學生學習狀況。另外,在做個別治療的同時,家長必須有堅定的教養態度,對學生有適當的行為規範,才能達到最有效的治療。
  5. 第四節課湯金樹醫師先指出憂鬱症特徵,並以幾個臨床案例,來針對個案討論解決方案,也與現場與會教師分享經驗,提供大家不同的觀點。研習中也探討自殺原因,引導與會者思考如何幫助學生不走向自殺的道路。除了醫學上的治療之外,湯醫師也呈現一份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任何的規則運動都是抗憂鬱藥物之一,因為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內生型嗎啡物質,增強愉悅感有強力的抗憂鬱效果。
相關檔案
Image_0
 
Image_1
 
Image_2
 
Image_3
 
Image_4
 
Image_5
 
Image_6
 
Image_7
 
Image_8
 
Image_9
 
Image_10
 
Image_11